強管理 提效益⑩ | G105龍南改建項目:綠色增效 精管細控提動能
G105龍南改建項目團隊秉持“價值創造”理念,圍繞綠色施工、科學施工組織及動態管控精耕“管理田”,在提前實現產值目標的同時,持續打造生態友好、履約出色的高品質工程。
創新賦能,技術驅動實現綠色降本
龍南素有“圍屋之都”和“生態王國”之稱,項目自進場以來就將建設環境友好型工程作為重要準則,因地制宜、實踐創新推動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。
龍南作為江西贛州的“南大門”,在亞熱帶高溫多雨的氣候和強烈的風化淋溶作用下,形成了具有“酸、瘦、板”經典特征的紅壤土,對施工環保管理要求極高。
面對土壤本身易侵蝕、穩定性差的巨大挑戰,項目部提出了“預防為主、防治結合、全程管控”的施工思路。在滿足穩定性的前提下控制坡率,有效降低坡面流速,減少侵蝕;同時采取“開挖一段、防護一段、綠化一段”的分區作業、分段施工方式,避免大面積同時開挖,縮短土壤裸露的時間;并針對紅壤酸性強、貧瘠、直接綠化困難的特點,充分發揮項目技術與設備優勢,選取耐貧瘠、耐酸性、固土能力強、根系發達的本地草種,將種子、肥料、土壤改良劑、粘合劑、保水劑等與水混合,成功改良坡面土壤。通過該施工方法,項目降低綜合成本18%,水土流失減少70%,實現了降本增效與生態環保的多重效益。
有機調度,穿透式管理發揮組織效能
項目全長19.761公里,上跨濂江并下穿大廣高速公路、贛深高鐵,沿線經過低山、丘陵等多種地形,戰線長、點多面廣,施工組織難度大。項目根據不同的現場環境將全線劃分為四個工區,通過項目部“一個中樞”指揮多個終端,實現對各工區、各班組的層層穿透式管理,實現進度及資源的高效調控。
以工區劃分為抓手,項目部實時跟進各方施工進度和需求,動態優化全鏈條材料調度與周轉效率。全線多達50處深挖路塹以及高填路基施工點,取土調運極為不便。路基施工中,項目部通過BIM等專業軟件進行精確的土方計算和調配規劃,確定挖填方關系,避免二次轉運或廢棄;同時優化場內臨時道路系統、實時調度和通信,優先選擇運距最短的配對進行土方調運,提升了土方的周轉效率,達到了各工區間挖方和填方量動態平衡,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中間環節的運輸成本和時間消耗,提升約20%的路基施工效率。
圍繞水尾大橋、料足段大橋、下范屋大橋施工以及全線平行流水和交叉作業任務帶來的管理壓力,項目部將工程量充分細分為可量化的“作戰單元”,將關鍵節點目標層層壓實至各工區和班組,每個成員崗位職能區塊化,在各工區內劃分管理前后臺,避免了“各自為政”,確保施工效率最大化,實現以小節點保大節點。當前,項目路基施工已完成96%以上,料足段大橋完成全幅梁板架設、水尾大橋完成半幅橋面鋪裝,向實現全線貫通目標不斷邁進。
全流程精控,細節把關推動資源高效運轉
身處省外,供應鏈延長,資源調度半徑增大,更需要物盡其用。項目嚴格依據集團下發的行為規范,把控全流程各關鍵環節,將精益管理的理念滲透到每一處,通過狠抓細節,驅動各類資源實現最優配置和高效運轉。
在物資管理中,項目始終堅持方案引領,由物資部牽頭對節點工期和施工計劃進行“沙盤模擬”,從不同地域物資的價格差異、運輸路線的優化,到當地勞務資源的摸排等均納入預先規劃的范疇。通過“先算后干”,從源頭上避免了因計劃不周導致的“資源閑置”或“緊急斷供”,為施工奠定了高效的基調。同時,項目加強對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保養,工程部定期模擬規劃每臺設備的使用時間、工作面和任務,編制詳細的設備需求計劃,確保設備進場及開工,以設備零閑置、效率最大化降低機械租賃成本。
施工環節是資源消耗的集中點,項目實行標準化與動態化的施工協同模式,一方面強化原材料進場檢驗關,對水泥、鋼材、瀝青等關鍵材料實行“批批檢、車車查”,杜絕質量隱患。另一方面在現場施工中實時把關,實行旁站監督與巡檢抽查相結合,引入信息化管理平臺,實現關鍵工序影像資料上傳、質量數據實時采集與分析預警。利用無人機航拍進行大范圍土方施工進度與質量監控,實現毫米級的精度控制,以一次性高質量完工讓每一寸資源都用在刃上,實現最大的節約。
在江西這片紅色熱土上,G105龍南改建項目團隊將鉚足干勁、全力以赴,緊扣各項任務,從精細化管理中要效益,實現高效履約,為助力江西“南大門”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交上滿意答卷。